2009年8月,由超過12萬個廢棄的塑鋁復合包裝(簡稱“利樂包”)再生而成的百米環保長椅落戶奧林匹克森林公園,引發世人矚目。
那么,利樂包究竟為何物?
利樂包75%的原材料是紙漿,20%是塑料,5%是鋁箔。可以實現100%回收再利用,經過專業加工處理,可變身為家具、公園護欄、垃圾桶等。以500毫升的牛奶利樂包計算,20個利樂包可做一個小筆筒,10萬個可造出一座景觀雕塑。
利樂包循環利用一度作為環保領域的重要角色,出現在多個重要場景應用,北京奧運會比賽場館、上海世博會園區、上海國際旅游度假區部分垃圾桶、景觀設施都有它濃墨重彩的身影。
然而,據記者獲悉,目前上海規模最大的廢棄利樂包循環利用企業已將北京、上海兩地的生產線搬離,主要原因正是產品沒銷路。
細看利樂包發展,深究其中,兩大原因造就了從炙手可熱到當下窘境。來自上海林派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田冠雄為我們道破其中秘密,廢棄利樂包處理技術為“綠色處理法”與“化學法”,相比較為污染的“化學法”技術路徑,“綠色”技術在原料和運營上成本都較為高昂。
據田冠雄透露,他們的廢棄利樂包主要來自利樂包生產企業和社會,市場上這樣的“干凈料”在1000多元/噸;而在運營方面,“綠色”技術對場地的要求較高,生產企業須承擔較高的土地租賃成本,并在生產線的維護保養方面不斷投入。
相比之下,采用較為污染的“化學法”處置廢棄利樂包的企業,可以省下不小的原料采購開銷,大多為小規模的作坊,又能“省”下一大筆成本,產品也可賣得更便宜,對高成本的正規處置企業形成了“劣幣驅逐良幣”。
除了受到低端處置企業的低成本壓迫,田冠雄們還要面臨原生材料產品的價格競爭。
以最終產品為戶外地板為例,廢棄利樂包做的板材,再生板材貴5倍左右,在價格上完全沒有競爭力,而“再生的材料質量不及原生的”等觀念在社會上占據主流,更不利于廢棄利樂包的循環利用。加之,瞄準這塊市場的不止廢棄利樂包循環利,其他領域企業在收運處置補貼等方面更有優勢,擠占著廢棄利樂包市場份額,綜合原因造就了一代熱銷品走向沒落。
值得一提的是,如果利樂包不被循環利用,作為生活垃圾進入末端處置環節進行焚燒或填埋,既會加重生活垃圾處置的負擔,也將對大氣、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。
它們“渴望”著被徹底地從垃圾堆中細分出來,進行無害化的資源循環利用,也渴望著人們的重視。